毕节文明网 > 图片推荐

贵州:移风易俗靠大家 文明新风润民心

发布时间:2023-03-02   来源:贵州文明网   
选择文字大小  
  
  “有了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的约束,村里滥办酒席的现象少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已逐步深入人心,村里的风气越来越好。”贵阳市乌当区王坝村村民罗大森说,“以前,家里一年吃酒花销给家里带来不小负担,现在倡导红白喜事简办、其他不办,大家都非常支持。”

  移风易俗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贵州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依托红白理事会、开展评比,兑换积分奖励、文化志愿服务等形式载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成为大家的共识。

  “德”与“法”并举破除陈规陋习

  移风易俗不仅需要宣传引导,也需要制度保障,各地纷纷出台相应的村规民约来保障移风易俗的实施。

  近年来,六盘水市水城区高峰村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在前期已经形成的村规民约“六要十八不准”基础上,组织全村七个片区管理委员会,召开群众会,将疫情防控、地灾防治、脆桃销售、联户长作用发挥等当前重点工作纳入村规民约,这一举措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同。通过村规民约对村民的规范约束,高峰村家风学风齐头并进,乡村社会治理得到高效自治。

  “‘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既避免了资源浪费,也给大家减轻了经济负担……”步入贵阳市息烽县温泉镇兴隆村,入村处一幅幅宣传标语映入眼帘,村委会的《村规民约》也十分醒目,这套《村规民约》不仅管住了铺张浪费的红白事,还让兴隆村推进移风易俗,劲吹文明新风。

  如今的毕节市威宁自治县平原村除了环境卫生大变样,更深刻的改变在于村民们开始积极主动参与村级事务,习惯用“商量”的思维解决问题。这得益于村支“两委”创新社会治理促进乡风文明的系列举措。为了保证修建的设施管护好,环境卫生维持好,平原村党支部积极推进“党建+村规民约”的模式,围绕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社会和谐等制定村规民约,发动村民广泛参与到村规民约的制定和落实中来,引导群众自我参与、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构建了乡村治理的新格局。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村规民约不仅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还像春风化雨般地融入了村民的生活、融进了村民的心里。

  积分激励机制倡树文明新风

  为树立乡风文明新风尚,各地探索文明实践新模式,通过“积分制”奖励兑换活动的开展,破解了基层治理无抓手难题,提升了村民“爱干净”的热情,进一步推进了移风易俗。

  “你这积分存折有86分了,可以兑换洗衣粉、塑料盆、牙膏等,需要什么自己选啊。”“就换一袋洗衣粉吧。”黔东南州岑巩县平庄镇平庄村村民吴军拿着自家的道德积分存折在“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村里有了‘道德积分超市’,日常举动不仅受到了肯定,还得到了文明‘奖励’。”吴军高兴地说。

黔东南州岑巩县平庄镇平庄村“道德积分超市”里村民选择需要兑换的物品

  现在,村里兴起了“攒积分、比积分、亮积分”的“文明攀比”之风。随着积分的不断增加,村里的不文明行为少了、好人好事多了、邻里之间更和谐了、各项惠民政策更好落实了。

  在遵义市汇川区泗渡镇松杉村,一张写满了每户家庭文明积分的榜单被张贴在村里醒目的白墙上。一项项文明积分、一户户文明家庭,为松杉村的乡风文明写下生动注脚。

  自2022年以来,遵义市汇川区泗渡镇松杉村以社会治理、积分制管理为抓手,根据小小积分事项晒出“美”与“丑”、比出“多”与“少”、做出“加”与“减”,引导全体村民个个挣积分、人人做好事,激发出党建引领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强大正能量,有效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战斗力,转变村民的思想作风,改变辖区的整体风貌。

  毕节市纳雍县双山村积极创新乡村环境整治机制,制定“小手牵大手、环卫小能手”奖励制度,引导全村小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捡拾垃圾、家庭保洁获取积分兑换奖品,实现以小带大,以幼带老,全民参与环境卫生整治。营造“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村庄、文明整个社会”的良好社会风尚,推动农村环境向“更洁、更净、更美”前进。

  伴随着“移风易俗”行动的扎实开展,“积分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参与的村民也越来越多,乡村的整体社会风气逐渐转变,文明风尚逐渐形成,广大村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共同为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文化志愿服务浸润乡风文明

  移风易俗不仅需要落到实处的“硬举措”,还需要浸润人心的“软手段”。近年来,贵州提出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成立各类志愿服务队,以丰富多样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盏茶饱含着人间冷暖,一席话诉说着百家故事。遵义市赤水市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以来,积极探索创新文明实践的工作方法,抓住茶馆这一文化阵地,组建“茶馆嗑子匠”志愿服务宣讲队。让党的好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了群众在哪里,党的声音就传递到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就开展到哪里。

遵义市赤水市“茶馆嗑子匠”志愿服务宣讲队

  为使移风易俗工作落实更有力,方法更有效,黔南州里龙里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鼓励党员群众在各村各寨积极组建“寨管委”“组管委”“红白理事会”等自管自治组织,成立“淳民风”志愿服务队。在农忙之余动员组织志愿者逐组逐户讲解破除陈规陋习,倡导养成文明健康生活习惯,确保移风易俗工作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营造浓厚宣传氛围。

  “抑制封建迷信,破除陈规陋俗,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毕节市金沙县鼓场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通过向群众分发宣传材料,讲解宣传移风易俗知识,耐心解释移风易俗的必要性和陈规陋习的危害等方式,引导群众转变思维,摒弃落后的风俗习惯,弘扬崇尚科学的理念,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文化是乡村的“魂”。各地积极开展宣传宣讲、文化惠民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将移风易俗在空间上向“田间地头”延伸,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着力提升乡风文明新质效。

  成效初显增强群众获得感

  随着移风易俗深入推进,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悄然发生变化,乡村文明和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文明的种子日益根植到每个人的心田,成为人们自觉践行的行为准则和基本价值取向。

  “原来村民操办红事白事,红事彩礼贵花钱,白事规矩多烧钱。自从有了民族团结食堂,规矩少了,一场酒席办下来,减轻了不少负担。”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村红光村党支部副书记杨勇,对村里新建的民族团结食堂有很大期望。2022年9月,台江县倡导群众在民族团结食堂举行新婚宴、丧事宴席等。红光村自建成投用民族团结食堂以来,承办新婚宴、丧事宴席等活动6次,深受村民欢迎。

黔东南州台江县方黎湾社区民族团结食堂

  开办民族团结食堂,制定食堂管理使用制度,交由村红白理事会进行统一管理。在厉行节约的同时也为村民减轻经济压力,避免了村民因为面子问题的尴尬,有效改善村中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潜移默化地推进文明乡风的形成。

  2022年5月1日,贵阳市花溪区黔陶乡马场村村民罗吉勇结婚。他把婚礼设在村里的“树新风”便民利民服务广场,没有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有的只是亲朋好友的迎来送往和真诚祝福。新娘项志美说:“简单一点挺好的,不想太麻烦。结婚是自己过日子,不是过给别人看。”

  作为创建贵阳市“治风”工作示范村的一分子,花溪区马场村严格按照“统一场地、统一程序、统一服务,确保安全”的“三统一”“一确保”标准推进创建工作,治风工作成效显著。

  一项项得力措施,把群众人情消费负担降下来,把新风正气树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活力。

  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随着移风易俗深入推进,乡村环境风貌和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新风正气传得开、陈规陋习必须改”成为共识,让乡村文明之风吹拂心田,为乡村振兴凝心铸魂。(向滟伶)

  一审:杨 婕

  二审:赵来睿

  三审:罗 婧


责任编辑:陈 红江
打印】【关闭】【收藏此文章

联系地址:毕节市行政办公中心9楼西0922 咨询电话:0857-8630030 咨询QQ:1509077332 邮编:551700
Copyright 毕节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毕节试验区网 黔ICP备 0500042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