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文明网 > 文化毕节

老屋,老屋

发布时间:2022-04-14   来源:毕节文明网   
选择文字大小  
  

(郑林华 摄)

 

  深夜,伫立在窗前,望着城市的灯光闪烁,心,飘向了远方的老屋。

  关于老屋,那袅袅升起的炊烟,那盛满记忆的一砖一瓦,那棵高大而挺直的老核桃树……不期然,就在心中激荡回旋。

  儿女和孙子们不在家的日子,老屋里只有父母,显得格外幽静。

  记忆中,最初时我们一家人就挤在那不算大的泥土房里,虽然拥挤,却温馨而幸福。

  傍晚,当母亲在灶头准备晚饭,柴火燃起的那一缕炊烟随风而起时,我们姊妹几人总会缠着父亲讲故事。沉浸在父亲的故事中,我们时而紧张时而大笑,每每都要母亲喊过几次才会上桌吃饭。

  到了寒冷的冬天,一家人喜欢围着柴火,灰烬里烧着红薯,火旁还煨着正在“滋滋”冒烟的茶罐。喝着茶,父亲喜欢给我们讲他的过去。“那几年我在贵阳水泥厂一个月挣30多元,后来水泥厂裁员,我就每天起早贪黑地拉着板板车,吆喝着去卖蜂窝煤,你妈背着老二(我)卖点小菜,就这样简单地维持生计……”边听着父亲的故事,我们几姊妹边你争我抢地吃着红薯,红油油的薯泥粘满黑乎乎的小手和小嘴,逗得母亲直乐。在老屋里,我们度过了暖暖的童年。

  又一缕炊烟冉冉升起,那是父亲对新生活的憧憬。奶奶年纪大了,需要人照顾,父亲就带着我们一家从贵阳回到黔西老家。父母精打细算地靠着家里的土地养活一家人,虽然算不上富裕,但足以解决温饱。我们一家人就这样齐心协力地改善居住环境,从打地基、建主体、背水泥等做起,建起了两层楼的平房。父亲用那双饱经风霜的手,用无数的汗珠凝结成一个温暖的家。于我而言,那也是老屋。

  再一缕炊烟袅袅升起,是父亲盼孩归的呼唤。如今,我们四姊妹皆有各自的归宿,也有了安稳的工作。每次一听说我们要回家,父亲便早早地去集市上买各种新鲜的菜,忙着准备大家爱吃的“老爸味”糖醋排骨、农家腊肉、脆皮鱼……四姊妹从四面八方赶回时,各种美味佳肴已经摆上大圆桌。欢声笑语中,一大家人把菜吃了个精光。欢聚之后各自踏上小家的归途时,每家车子狭小的后备厢里都装满了父亲和母亲精心准备的肉类、蔬菜等。多大的后备厢也承载不了这满满的深情与厚爱啊。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有两次流过泪。

  一次是我读高二的时候。父亲到村里亲戚家吃酒席,夜晚还在复习功课的我,隔着窗户看见父亲从蒙蒙细雨中东倒西歪地扶墙而来,连忙起身把父亲扶进门。他坐在冰冷的木板凳上,语重声长地说:“爸爸无能,没有能力给你们好的生活环境,真对不住你们……”说着说着,泪花从父亲的眼角纹路中流出。可父亲不知道,我们的心中,从未这样想过。但我依然下了决心,不管自己前行的路上有多少荆棘,一定为人生努力,过上父亲希望我们过上的生活。

  一次是去年三妹出嫁那天。所有的亲朋好友都来送上甜美的祝福,房间里也布满中国红的大大喜字,摄影师来了,高高兴兴地说为我们一家子拍个全家福。二老位居四姊妹之中,面对相机时,父亲却泪流不止。满头白发的他那么不舍,不停地用袖角擦拭着强忍的泪花。全家福是拍了,可那张照片只保存在光盘里,没有人冲洗出来。时至今日,我们都不敢再次翻看,只能永远珍藏在记忆深处。

  结婚后,因为工作关系,我和爱人异地而居。一次,我有机会前往爱人所在的地方工作,但面对选择时,我却犯了难。我不想离开这个生我抚育我二十余载的地方,我更不知道远离父母去往他乡将会面对怎样的情境。我迷茫了、彷徨了。

  和往常一样,周末我和父亲坐在火炉旁吃饭,父亲语重心长地说:“琴儿,你已经不小了,也有孩子了,未来的路还很长,你不能因为恋旧,因为想陪伴我们,让孩子没有完整的爱。你们应该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父亲简单的几句话让我愣住了,平时寡言少语的父亲居然“一语惊醒梦中人”,我瞬间对去留的艰难抉择有了决定。那次和父亲简单而平静的谈话,让我终身难忘。

  多年来,我们四姊妹一直有着默契:如无特殊事由,每逢父母生日必须回家。我们也一直坚守着这份默默的承诺。今年,眼看父亲生日即将到来,面对疫情,父亲千叮咛万嘱咐:“生日年年有,你们平安才好,没必要大家都来。”父亲说得轻描淡写,其实我们都懂,他心里是多么的期待……

  “世间的甜啊走多远都记得回家,平凡的我们撑起屋檐之下一方烟火。”父亲,在今年您生日之际,女儿只能遥寄祝福给远方的您,借那一缕炊烟承载着一生的牵挂陪伴于您左右,愿您和母亲安好!(毕节日报社  杨琴


责任编辑:蒋敦萍
打印】【关闭】【收藏此文章

联系地址:毕节市行政办公中心9楼西0922 咨询电话:0857-8630030 咨询QQ:1509077332 邮编:551700
Copyright 毕节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毕节试验区网 黔ICP备 0500042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