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文明网 > 文明城市

威宁自治县板底乡板底社区:一个古村落的突围与传承

发布时间:2019-01-10   来源:毕节日报   
选择文字大小  
  

  

  撮太吉表演( 陈劲松 摄)

  

  板底彝族风情小镇一角(杨文斌 摄

  

  板底乡板底社区新貌

  板底,彝语意为高山上的坝子,是百草坪山麓一个美丽的彝家寨子。

  20年前,这个少数民族占70%以上的乡镇,没有一条油路,没有一家商铺,没有一家企业,财政收入为零……贫穷落后是外界对这里最深的印象。

  然而这种原始古朴的生存方式也让板底成为威宁彝族文化的核心区域。撮泰吉入选2006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歌舞《阿西里西》编进小学音乐教材。

  一条文旅融合的新路子

  “昔闻古时人,变人不像人。变人像野兽,猴的脸,鼠的样。吃野果,喝露水,穿树皮,上者为雀,下者为槽……”

  这是撮泰吉表演的开场白,也是板底小学大课间活动中撮泰吉传承人经常给学生教授表演的内容,非物质文化就这样在孩子们心间悄然扎根。

  居住在板底乡曙光村倮嘎寨子的文道华是撮泰吉的传承人。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板底乡许多热爱撮泰吉的村民,都有了向文道华拜师学艺的想法。文道华不仅把撮泰吉的整套“祝语”毫无保留地传给他们,还向年轻人传授了面具、狮子等道具的制作技艺。

  文道华说,撮泰吉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上不再墨守成规,“只要年轻人喜欢学,我都可以倾尽所有教他们。”

  开放的民族文化传承理念,使板底社区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带动当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2011年,荣获全省“30个最具魅力民族村寨”称号;2013年,荣获国家民委颁发的特色民族村寨称号;2017年,荣获首批“全国‘双语和谐乡村(社区)’示范点称号,这一张张靓丽的名片让板底社区散发出独有的魅力。

  如今,板底社区通过组建阿西里西艺术团,使民族文化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开展月琴、民族民间歌舞进校园活动,实现了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的共融发展。在传承中发展的民族文化,不断推动旅游提档升质,实现旅游品牌做大做强。

  一个旅游乡村的华丽蜕变

  板底社区的贫穷是出名的。“达发百草坪,罩子雾沉沉。客人来了无好酒,家里没张好板凳。”这是多年前许多村民家里真实的写照。

  板底社区也是富裕的。这里有保存完整的彝族文化,淳朴的民风,干净的空气,是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如今,走进板底乡板底社区特色小城镇,一幢幢彝族特色民居映入眼帘,小青瓦、雕花窗、彝族图腾等传统风格融入现代建筑中,竹篱笆编织的寨子让彝寨独具魅力。

  目前,板底社区古彝寨风情民居规划建设为4A级旅游景区项目,是提升板底旅游品牌,聚旅游、民生于一体的建设项目,总投资4.5亿元,用于风貌整治、道路建设和游客接待中心、彝族主题酒店、彝族博物馆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在旅游特色小城镇建设中,板底社区还依托系列农特产品和传统美食,以及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品的设计、包装和加工,丰富旅游产品,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此外,板底社区还精心谋划一批有影响、有特色、带动效益强的项目,以旅游业为龙头,拉动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的大力发展,走山区特色城镇化道路,全力打造板底小城镇建设升级版。

  “在打造特色小城镇过程中,我们突出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把小城镇民族风情、文化底蕴、自然风光等结合起来。依托旅游业发展迅速带动了一批群众脱贫致富,一家家独具特色的彝家农家乐,让外地游客不但欣赏到板底独特的民族文化,还能尝到彝家丰盛的美食。”板底社区支部书记龙再先介绍说。

  一位外来“移民”的彝寨情缘

  曹颖是板底乡板底社区第一批“移民”。20世纪90年代,曹颖跟随在板底中学教书的丈夫来到板底,成为当时板底寨子里屈指可数的几个外来人口之一。

  “刚来的时候,板底社区清一色的少数民族群众,由于不懂彝语,和大家交流都很费力。”曹颖回忆说。

  由于见过世面,曹颖来到板底社区后就开了当地第一家餐馆,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不遂人愿,很长时间里生意惨淡,门可罗雀。

  “我来板底刚开餐馆时,外来人口没有几个,乡亲们没有闲钱进馆子,你说谁来吃饭?只有板底政府偶尔搞接待和学校里老师发工资打牙祭才有点生意。”曹颖说。

  这些年来,随着板底社区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昔日低矮的土坯房被靓丽的新民居取代,泥泞不堪的土路变成了宽敞的油路。曹颖家开餐馆的房子也从低矮的小房子变成了两层的小洋楼。

  曹颖的餐馆生意也在小城镇建设期间开始有了起色。

  2012年,板底乡集贸市场建成营业,这个1.9万余人的乡镇彻底告别没有集贸市场的历史。外来经商的人员逐渐增多,熙熙攘攘的人流不仅带来了繁华,也给曹颖带来了红红火火的生意。

  如今,像曹颖一样在板底经商、生活、工作的外来人员越来越多,他们是板底飞速发展的见证人。(陈武帅  许定华)


责任编辑:蒋敦萍
打印】【关闭】【收藏此文章

联系地址:毕节市行政办公中心9楼西0922 咨询电话:0857-8630030 咨询QQ:1509077332 邮编:551700
Copyright 毕节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毕节试验区网 黔ICP备 0500042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