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文明网 > 文明城市

大方:探索德治建设“五步法”助推乡村治理

发布时间:2020-04-02   来源:大方县文明办   
选择文字大小  
  

  一直以来,大方县秉持“人无德不立、村无德不兴”的理念,以德治为支撑,探索德治建设的立德、润德、养德、弘德、促德“五步法”,着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挥道德的自律和教化作用,以德树人、以文化人,淳化民风民俗,以德治推动法治、自治,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本领,实现良治、善治。 

  典型示范立德 

  发挥典型模范作用,树立鲜明的道德导向、价值导向,大力培育新时代农村文明模范。组织和开展最美家庭、最美致富带头人、最美劳动者,好婆婆、好媳妇、好少年“三美三好”等评选活动,由村“两委”成员、乡村治理督导员构成评选组委会,明确“三美三好”的评选标准,按照“一年开展一次”的评比原则,根据村民自荐、群众推荐、乡村治理督导员举荐、群众代表投票、组委会审查、表彰的评选程序,共评选出文明模范典型5223户(人)。通过微信公众号、大喇叭、海报等传播模范好声音、叙说模范好故事,引导群众见贤思齐、择善而从。 

  服务管理润德 

  成立村民小组理事会、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警民议事会,组建乡村治理督导员队伍、文艺演出队伍,探索以“两队三会”为主体的“5+X”服务管理模式,打造一套服务于群众的服务管理机制,开展政策宣传、乡村两级联络、为民服务代办、民事纠纷调解、环境卫生督察、文明新风倡导、村民自治执行、村组事务监督、食品安全协管和农民致富领航等多项服务,汇成服务群众“最大同心圆”,凝聚向上向善“最大能量场”。截至目前,替群众解决矛盾纠纷1800余件,开展政策宣讲、文艺演出等3000余场,替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心理辅导3600余次。 

  传承文化养德 

  按照“一村一个”的标准建立完善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群众舞台、体育设施,打通先进文化传播“最后一公里”,培育精神文明因子,充盈村民情感黏合剂。着眼优秀传统文化进村寨,挖掘展陈“奢香文化”“漆器文化”苗族“蜡染”“刺绣”等优秀传统文化;开展议家风、立家训、传家礼、评家庭“家风润万家”行动,启发农民潜在的传统道德自觉;组织开展“种文化”结对活动300余场次,群众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怡情养志、滋养心灵、涵育文明,不断培育出新时代文明农村人,以文化涵养主流价值,滋养新型农民。 

  乡风文明弘德 

  以家庭为单位,按照“一户一档”的原则,建立“家庭文明档案”,制定“诚信于国家法律法规、诚信于传统美德、诚信于社会公德、诚信于市场准则、诚信于金融支持”的“五个诚信”准则,由乡村治理督导员与乡村两级干部对村民的文明诚信行为进行记录在案,结合“道德超市”“三个1元”机制,一月一次开展道德评比,采取以道德兑换积分、以积分兑换奖品的方式,表彰先进,弘扬美德。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针对高额彩礼、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开展移风易俗、道德教育等活动200余次,倡导丧事简办、喜事新办、小事不办的文明新风,推进新礼新风建设,做好人文关怀“加法”和移风易俗“减法”,不断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破立结合厚植文明土壤。 

  村规民约促德 

  用村规民约架起道德天平、引导价值判断、规范行为取舍。重点从“诚、孝、俭、勤、和”等五大方面对村民道德行为作出规范,结合村情实际制定“文明条约”,作为村规民约的“标配”,同时立足风土人情、民族特色等制定个性组规民约、寨规民约。着眼制度落地,结合家庭文明档案,设立“红黑榜”,对违反公约、屡教不改的村民,列入诚信“黑名单”,对在项目争取、政策扶持等方面授信限制,对被列入“红榜”的农户进行物质鼓励、宣传表彰,倒逼村民崇善崇德,切实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截至目前,全县20个村(社区)获得省级村规民约示范村称号。 (陶明 余伟) 


责任编辑:蒋敦萍
打印】【关闭】【收藏此文章

联系地址:毕节市行政办公中心9楼西0922 咨询电话:0857-8630030 咨询QQ:1509077332 邮编:551700
Copyright 毕节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毕节试验区网 黔ICP备 05000423 号